兔年新春生龙活虎地开启了。


【资料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京城大地处处充满着干劲儿、闯劲儿。干部群众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在各行各业竞展风流、尽显风采。

  连日来,本报记者分赴本市城乡各地,在料峭寒风中探工地、进园区、钻大棚,记录干部群众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身影,追寻京华大地正在复苏的春意。

  重大项目 加紧攻关

  1月31日,阵风七级。作为地安门外大街相关项目的统筹协调负责人,王崧一大早就赶到了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市场降层项目的工地。他一遍遍检查苫布,提醒大家避免扬尘、渣土,“一定要注意细节,特别是用钩机和桩机的时候。”

  这是北京中轴线首个降层拆改项目,也是北中轴线景观视廊完美呈现的关键。自去年底完成楼体拆除后,王崧和同事们就开启了风貌修复的“加速键”:不但要抢速度,在2023年完工;更要保质量,符合地外大街和中轴线的风貌定位。

  需要用心琢磨的事太多了!离开工地,王崧坐在办公桌前,又一次仔细比对地外大街的效果图和老照片。他右手鼠标滑动,效果图时而变大、时而聚焦,左手举着老照片比对。“中轴线风貌保护要精益求精,门面宽度和外立面装饰都要有据可查。”他说,几天前,《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获批公布,他和同事们更有干劲儿了,盼着地外大街相关项目进展顺利,中轴线视廊更通达有序。

  这个春节,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的建设工地没有停工,300多名工人从天寒地冻一直干到春意初绽。如今,184根钢结构柱巍然而立,正在进行的是主体钢框架的钢梁施工。

  “3月底主体结构封顶,8月底交付,9月底投用。”在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光月的脑海中,一个个节点清晰而紧迫。“钢结构材料的保供是目前最紧要的事。工程需要2500多根钢梁,最长的跨度47米。我们特意派一名技术人员在厂家督导,每天沟通,确保加工生产与施工进度完美合拍。”

  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在确保安全有序施工的同时,建设方也在提前谋划后续工程的整体安排,如进度、材料选型、质量把控等,并进行新进场工人的安全培训和检查。“我们会做好每个细节,确保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准时完工。”孙光月说。

  方寸阵地 有大作为

  大兴机场临空区的北京部分方圆50平方公里,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图纸审查、踏勘等工作,都由临空经济区(大兴)管委会的综合审批部负责。1月31日上午11时,这里启动“云踏勘”平台的测试工作。

  “测试将在1分钟后开始。”团队负责人张思桐接到信号后,立即守在电脑前。坐标定位、现场画面、模拟素材都实现实时传输,不但清晰准确,而且低延迟,这意味着测试很成功。“云踏勘”平台正式运行后,原本要现场踏勘的审批事项可转为线上踏勘,实现“减时限、降成本”。

  测试结束,张思桐稍稍放松下来,带记者去认识下这支年轻的团队。推开办公室的门,只见6名工作人员的桌上都堆着一大摞图纸、审批单,但他们毫无倦意,干劲儿十足。“亲眼看着我们审批的项目为临空区带来繁荣,特自豪!”工作人员苏静翩说:“新年新气象,咱再接再厉,审批再提速。”

  主动出击拼服务、“抢”企业,是很多产业园区开年的大事。记者来到丽泽商务区管委会时,产业发展科副科长胡化其刚送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不久之后,该企业的5家子公司有望落户。“新年开门红。”胡化其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疲惫:“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引进14家优质企业。”

  窗外,林立高楼勾勒出丽泽优美的天际线。不过,胡化其和同事们无暇欣赏,从早到晚忙着走访企业。春节前,他们拜访了央行直属的数字人民币工作金融基础设施单位数研所,达成了合作意向。节后一上班,胡化其就趁热打铁与数研所对接,逐条梳理内容要点、逐项敲定细节要素。

  李娇的阵地在舞台上。她是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运营统筹负责人,最近几天,要参加的项目推进会、年度策划会一场接一场。台湖剧场、露天剧场、综合排练厅、戏剧排练厅、舞蹈排练厅……这么多空间如何使用,都要提前安排,有时甚至要精确到小时。“既要统筹策划好自制剧目,还要为艺术教育普及活动留好接口。”李娇说,“今年,我们将重点策划台湖爵士音乐节、台湖星期音乐会等品牌,继续在艺术性、公益性上下功夫,打造主题式、沉浸式观演体验。”

  人勤春早 大地奔走

  对密云区农服中心植保站的副站长张宁来说,育虫和春耕一样,时辰宝贵,容不得半点儿懈怠。

  在植保站的生物防治研发基地,一排排竖放的羽化床上挂满柞蚕茧,“玉米卫士”赤眼蜂就在卵中孕育。这种蜂个头比芝麻小,能将卵产在害虫卵内,以虫治虫,保护玉米、板栗等农作物。“冬末春初做好赤眼蜂的保种工作,到了四五月份,才便于大规模繁育。”张宁说,目前,基地共培育周氏啮小蜂、螟黄赤眼蜂、食蚜蝇和蚜茧蜂等十余种害虫天敌。接下来,生产车间马上开工改造,改善繁育条件,释放天敌产能。今年,基地还将开展蠋蝽、黑卵蜂等新品害虫天敌的引进研发,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新发地是京城“菜篮子”,作为蔬菜一区的“区长”,侯亮成天围着大姜、豆角、毛豆、玉米等几种蔬菜转。菜价的微小波动牵动着他的心,要立即收集信息上报,以便市场及早应对。

  春节后,姜价小幅上涨。记者见到侯亮时,他正奔大姜交易区找“姜王”程秀荣问问情况。“量没问题!”程秀荣干脆利落地承诺,“现在大姜日进场量30多吨,还要加大调货量!”

  除了关注菜价,侯亮还有很多碎活儿。“这堆下脚料赶紧清理了啊!”“车得挑正点儿,不能挤了边上的车位。”……只要身在市场,他总是眼观六路。正走着,前方通道被一辆掉头货车堵住了,侯亮又赶紧去当交通指挥员。

  人勤春来早。身处远郊深山的干部群众,也怀着拼劲儿走进兔年新春。昨天,记者走进平谷区桃园村的无菌植物工厂,种植架上,一排排生菜根系泡在营养液中,在LED光源的照射下蓬勃生长。“尝尝吧,不用洗!”“第一书记”温海峰递来的生菜清香甜嫩。

  桃园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去年,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温海峰进村任职,头一桩大事就是争取区镇支持,建起蔬菜工厂。首批功能性生菜春节前上市,销量、口碑双丰收,温海峰却不敢有“歇一歇”的想法,开春就一头扎进村里。他比从前更忙了:既要试种韭菜、草莓、葛根,还得挤时间申报“博士农场”,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为给乡村振兴打开新路子,他还研究起了文旅产业,希望村企合作把闲置果窖改造成特色餐厅,期待不久后能在桃园村里说丰年。(记者 朱松梅 孙颖 张骜 陈强 孙云柯 王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