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郭香玉)12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司司长孙国吉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暨荒漠化石漠化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暨荒漠化石漠化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

  为全面、科学、系统、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孙国吉介绍,《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双重”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将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沿海沿江湿润等五大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内蒙古东部及京津冀山地丘陵、库布其沙漠及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绿洲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绿洲区、柴达木盆地沙漠及共和盆地、西藏“两江四河”河谷等7个区域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建设区域。

  根据《规划》,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我国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工作。去年又新增年度动态监测。2019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院长张煜星表示,与以往的调查相比,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在基础底图、遥感数据、技术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提升。本次调查进一步提升了卫星影遥感影像分辨率,在上期全面使用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数据,极大提高了地物识别以及图斑区划的精度,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最小上图图斑面积也由0.4公顷提高到0.067公顷。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27.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91%。

  关于石漠化问题,2021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722.32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14.92%。与2016年相比,5年间石漠化土地净减少333.08万公顷,年均减少66.62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7.72%。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全面遏制,我国石漠化状况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司副司长胡培兴回答新华网记者相关提问时表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自2008年实施以来,石漠化面积由2005年的12.9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7.22万平方公里,年均缩减率由1.27%变为目前的7.72%;水土流失面积由2073.20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64.98万公顷,土壤侵蚀量由1.50亿吨减少到目前的0.94亿吨。区域内新增森林面积294.2万公顷,林草植被总盖度由57.50%提高到65.38%,提高了7.88个百分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