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始终坚持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积极探索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担起交通强国、交通强企、交通富民使命,发挥投建营一体化优势,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努力当好开路先锋,为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葛洲坝交投方案,展现葛洲坝交投智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示范先行 涌动强劲绿电

  厚植绿色底色,助力低碳发展。交通运输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齐鲁大地,孔孟故里。冬日的暖阳下,高速公路南侧边坡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向阳而生,满载绿色能量,点亮万家灯火。

  作为国内交通能源融合项目建设排头兵,葛洲坝交投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例交通能源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建设正酣。该项目以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为依托,利用服务区、边坡、收费站、互通区匝道等可利用空地,设置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等设备,开发沿线风光等新能源资源,构建智能微网系统,为运输车辆提供绿色清洁能源。项目建成后,将提供充足的“绿电”供应,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1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 11.4万吨,有效助力绿色低碳交通高质量发展。

  枣菏高速全路线交能融合示范项目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该项目开创式探索利用高速公路向阳侧空间,研发边坡光伏示范技术,挖掘公路清洁能源潜力,科学优化路域光伏发电系统设计,量身定制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推动“源-网-荷-储”智能优化控制调度,助力智能交通发展。

  “作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平台,交投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打造绿色低碳公路、推动公路智慧运营、促进路衍经济发展为方向,积极推进交能融合发展。”交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光荣介绍说,“在能耗和排放方面做‘减法’,在科技和效率方面做‘加法’,交通和能源的深度融合发展,必将拓展交通流量的延伸收益,开拓能源建设的广阔空间,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

  理念创新 打造低碳服务区

  昔日印象中,高速服务区就是“加油、如厕、开水、泡面”的“歇脚地”,作为公路交通的重要服务节点,它们全年昼夜不停运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我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服务区3300多对,按每对服务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0吨测算,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30万吨,建设零碳服务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文件,要求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进“近零碳”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示范建设。

  多年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融入山东、建设山东、发展山东,先后投资建设了包括巨单高速、枣菏高速、济泰高速、郓鄄高速等一大批重点高速公路项目,全面扎根、广泛参与、积极服务山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局。

  社会有需求,央企有行动。打造绿色零碳服务区已成为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绿色名片”。自2020年5月挂牌成立以来,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积极探索实施绿色零碳服务区创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探索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扎实前行。

  “目前,我们在山东省投资建设运营的高速公路共有6条,均在探索‘源网荷储’‘四网融合’等新能源业务市场开发,今后也将在云南、广西等省份启动更多‘交能融合’项目,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廖光荣说。

  在零碳服务区实践方面,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依托山东枣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工程,合理谋划布置方案,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利用屋顶光伏、车棚光伏等多个场景,综合运用“光伏发电+新能源服务”,实现整个服务区工作、生活的相对零碳运行,全面打造服务区用电100%‘绿电’供应和‘电中和’运营。

  融通融合 攻克核心技术

  实现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践行双碳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尤为重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谋求交能融合深度发展,就要从“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模式逐步向公路交通等场景进行推广,逐步攻克源、网、荷、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瓶颈。基于此,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以战略思维瞄准科技前沿,围绕综合交通与能源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开展交通沿线光伏安全稳定运行技术和多层级一体化“风光储充换氢”的交能融合系统研究,加快形成公司交能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面向未来,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将深入推进交能融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加快示范项目的部署,围绕枣菏高速进行技术应用试点和推广示范项目,有效降低成本,控制投资风险,积累技术经验。同时,大力推动开放合作,借助中国能建所拥有的多个产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能源交通、数字化等方面融合优势,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