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秦风明

中小学全面推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大部署,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减轻家长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小学“基础托管+素质拓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受规模、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只能提供课后服务基础托管工作,特色课程的开设遭遇一定困境。有的小规模学校很少开展兴趣特长、体育锻炼、劳动体验等活动,出现“特色活动无特色”的尴尬局面。同时,教师由于在校时间延长、工作量增加,难以兼顾家庭等问题突出。不少农村中小学由于本校师资力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高质量、多元化的要求。另外,不同于城市,农村小学生中有很多是祖辈骑三轮车接送。秋冬季节,课后延时服务结束时往往天色已黑,一些农村道路路况差、照明差,老人孩子的交通安全存在隐患。这些现实问题都应引起重视,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妥善化解困境。

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拓展特色课程供给。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设立符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的项目,为有能力的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创设条件和平台。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化培训,分层、分类、分岗开展校本培训。广泛动员科普、文艺、体育工作者和退休教师、退役运动员、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赴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当地课后志愿服务平台的作用,组织城区优秀教师、第三方服务组织等,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课后特色服务。引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提供课后服务实习岗位,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缓解农村中小学特色资源供给的不足。

充实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适当提高中小学师生比,加强优质师资供给,缓解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负担重的问题。适当增加音体美劳专任教师编制总量,努力配足配优体艺专业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活动创设条件。创新教师编制管理理念,积极构建教师编制动态统筹机制,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流动,确保师资流动与生源变动相适应。通过合理调休缓解教师压力,推行弹性上下班制,支持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申请选择调休。

强化服务经费投入,提升保障能力水平。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做好课后服务资金测算工作,对资金缺口要争取政府财政予以保障。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经费激励导向作用,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课后服务教师及工作人员取酬分配机制。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制定相关保障政策,采取财政兜底与学生缴费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困难学生及低保家庭实施减免等倾斜政策,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加强课后安全管理,消除课后服务隐患。学校要加强道路安全知识宣讲,提升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自觉形成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保证出行安全。秋冬季时,农村学校可灵活调整下午上学放学时间,避免在天黑之后放学。(作者系山西省壶关县教育局科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