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薛静
随着网络深入日常生活,人们上网的目的不再是“看个热闹”,更希望能“看点门道”。在学术界,看重学术研究的网络传播也成为新的趋势。以前,学术文献的评价标准还只有引用(Citation)和下载(Download),现在,分享(Altmetric)因子则被频频提及。学者及其研究如果能在大众中得到广泛关注,那么其成果的学界认可度、业界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力也会因此提高。
在这样的需求下,一批学者架起镜头、来到线上,用适合互联网的方式与人们分享知识,成为新一代“网红”。那么,如何让学术内容在网络传播中具有竞争力、让知识成为“顶流”?
细数一些学者的爆款视频,我们不难发现,与其说大家是喜欢知识,不如说大家是需要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生活中的焦点事件、热门话题,许多人有话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不会用相应的知识支撑自己的论证,就容易被“引战”的情绪化言论带偏。让学术内容具有传播竞争力,首先是令它服务于社会生活,解决人们分析认识热点的“急需”、日常活动的“刚需”。
网络流行趋势瞬息万变,现在的年轻网友,已不是靠科普中加入几个流行词就能将其“归为友军”的了。进行专业内容的网络传播时,被动生硬地加入网言网语,反而会有“努力挤进年轻人群”的露怯。其实,优质的知识型网络内容,常会自主生成新的“名梗”。比如罗翔老师说刑法时的固定主角“法外狂徒张三”,又如毕导引入深奥理论前故意设定的导语“我们小学二年级就已学过”,再如戴建业老师的湖北麻城普通话……有了知识沃土打底,“新梗”自然具有生命力。
随着网络传播方式从文字、图片,进化到视频,还为专业内容网络传播带来了一点优势,那就是突破时空界限,将实验室、发展史搬到受众面前。具体而艰深的知识可能会被遗忘,但探索与推理的过程方法,会给受众带来深远的影响。让学术内容具有传播竞争力,从语言形式到展示形式的创新,也必不可少。
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打磨,能让学术知识具有魅力,但要在网络传播中更有竞争力,还是要通过知识传递价值观念。对专业的学术知识传播者而言,获取多少点击量并非最终目的。通过网络传播,惠及更多民众,点燃人们对知识的兴趣、重建年轻一代对学术的敬畏,这才是专业内容与网络传播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