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国汽车行业受到芯片结构性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不利因素冲击。为迎接颠覆挑战且在业务层面拔得头筹,无论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车企纷纷在组织架构、人才团队等底层管理层面积极探索变革。
在佩信集团行业研究院推出的《汽车行业人才管理与薪酬趋势》报告中,基于过往汽车行业Know-how的能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行业服务经验,提取关键启示,以期为企业管理者、行业意见领袖等提供人才招聘和用工管理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资料图)
一、行业洞察:汽车行业七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剧烈变革,深度影响着全球汽车产业走向。作为决胜关键,智能化、网联化正在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期,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会变得怎样呢?
佩信集团行业研究院推出的《汽车行业人才管理与薪酬趋势》报告中识别出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七大关键点,主要包括:
·销量稳中向好,新能源保持增长势头;
·加速海外扩张,从出口贸易转向本地经营;
·汽车自主品牌崛起,品牌走向高端化;
·软件定义汽车,开放融合生态引领智能网联发展;
·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管理趋严;
·供应链变革重构,行业加大供应链韧性提升;
·以人为中心,重视用户运营与数字化体验
二、人才趋势:汽车行业人才现状及挑战
1、产业集群各有千秋,人才新高地涌现
汽车产业集聚可以大致分为京津冀集群、长三角集群、华南集群、华中集群、西南集群、东北集群。从产业集聚的特点看,各区域在人才储备方面各有优势,如上海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北京的自动驾驶人才、广州的智能制造人才、武汉的零部件人才、长春的机械制造人才等。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代表车企及特点总览图可以至佩信集团公众号领取。
2、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翻倍,京沪遥遥领先
2022 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新冠疫情影响,社会整体招聘需求受到冲击,但新能源汽车是少有逆势增长的行业。从城市分布看,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
3、智能网联和三电研发人才供不应求,中高端人才更甚
从汽车人才紧缺度看,2022 年汽车行业最紧缺的五大岗位是电控工程师、汽车电子/电器工程师、智能网联工程师、电机工程师、电池工程师。其中,智能网联和三电的中高端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每年增速超过30%。
4、复合型人才培养周期长,系统架构师最难得
相比传统车企,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对人才数字化技能和软技能的需求都较高。最为典型的是架构工程师,必须深刻理解汽车软件与汽车硬件以及外部连接部分的关系,属于高端复合型人才,当前行业需求缺口较大。
5、机械制造、互联网行业与汽车人才互流明显,流动呈高端化
传统整车厂、造车新势力、互联网科技等企业之间的人才大战从未停止。传统车企需要大量有用户思维的互联网背景人才,造车新势力、互联网科技公司需要补充传统造车专业人才,多元市场主体的参与推动了行业人才流动,跨行业的人才流动将进一步加剧。
三、薪酬指南:汽车行业热门岗位及薪酬参考
1、汽车行业五类热门人才
基于汽车行业趋势和人才现状的分析,佩信行业研究院总结了“新四化”背景下的五类行业热门岗位。具体如下:
2、智能网联类:架构、算法人才最抢手,薪资较高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整体可分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三部分。常见的热招岗位包括架构、算法、系统、开发、测试、安全、智能座舱等。其中,架构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岗位对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要求极高,整体薪酬处于高位。
3、三电类:人才供需集中,电池工程师薪资变化幅度大
电池、电机、电控三电市场呈现供需集中的趋势。以电池市场为例,2022 年全年共有 57 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前 10 大企业瓜分了 95% 的市场份额,宁德时代(300750)和比亚迪(002594)的市占比达 71.65%,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效应明显。
四、人才策略:汽车行业人才管理与用工趋势展望
1、融合发展,推进软硬人才的协作交流
车企为了加强软件人才与硬件人才的融合,培养与发展更多复合型人才,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包括:调整研发团队,积极引进优秀数字人才;采用远程办公形式,通过协同工具和沟通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团队协作;在组织内外部开展跨学科、 跨领域的培训计划;调整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提供软件和硬件人才融合机会等。
2、全面薪酬,吸引和留住关键岗位人才
薪资、股权对求职者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激励因素,此外近几年很多车企人力资源部门还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来改善福利,全面关注员工在财务、心理、身体方面的需求。更加开始注重软性激励因素在人才争夺战中的意义,对公司文化与价值观、领导力、灵活的工作安排、员工发展等日益关注,以增强员工体验,强化员工的价值主张。
3、整合管理,打造柔性劳动力生态系统
在数智时代, 从单一自有员工转向自有核心员工、外包员工、数字员工等多元混合劳动力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专业第三方专业组织,建立更加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与运营模式,助力内部组织变革,重构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