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车用户在购买一辆汽车的时候,会对外形设计,车内布局以及动力系统有着不同考量。而放眼国内市场,新车层出不穷,噱头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一些内在的品质、人性化的设计被忽略,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国内不同生产商的产品,看看哪些车型更适合国内消费者,并且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质。
关于选车,哪一类生产商更值得推荐
【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迅速,但新车往往无法短期内获得档次上的提升。此时,市面上出现了不少消费者前所未闻的品牌——这其中的一类,就是不少自主品牌车企推出的全新品牌。
借助这些品牌,以及全新的家族设计语言,来给用户制造一种高端的神秘感,从而变相实现品牌向上的目标;另一种,则是跨界企业(如3C类厂商)、甚至资本市场创立的全新品牌,通过美轮美奂的广告宣传,质感出众的店面装潢,给消费者制造一种品质与科技附身的强烈印象。
可惜,这些全新品牌的车型往往积淀不够,厂家缺乏对车辆研发的整体把控;同时,对不够成熟的新技术的过度依赖,也会在长时间的使用过后,给用户带来未知的耐用度问题。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长,造车新势力车型的一些底盘、动力以及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已逐渐突显。因此,这些品牌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迭代,更多的销售数字,来完成自身技术经验的积累,以实现品牌的真正蜕变。
相比之下,国内曾经备受瞩目的合资汽车企业,这几年好像被抢走了不少热度,还老被新势力攻击不懂国人需求。但实际上,这些老牌车企除了持续提供全球化的生产、研发标准之外,也在进行中国化的定制工作,而且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后,他们对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了解绝不是成立没几年的造车新势力可以比的。
比如国人心目中的选车首选——南北大众,这两家合资公司是在传承德系全球品质的基础上,做本土化改造的典范,其中上汽大众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好。
合资车型,大众的中国元素与产品线
从表层来看,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同属大众集团在华的合资公司,但在品牌与产品线的制定上却有所差异。一汽大众提供了在设计风格上较为同步的大众车型,聚焦中级车型的定位,也包括一些商用类车型(如出租车和物流车型等);而上汽大众的产品线则较为丰富,覆盖了从A0级轿车到中大型SUV、MPV的广泛市场,同时上汽大众成立更早,也似乎能更好地把脉国内用户的使用需求,并凭借积淀20多年的设计研发能力,推出在国内市场叱咤风云的定制化车型。
中国市场的一个特色,就是“加长”。国内车辆第二排的使用率较高,而更大的空间也更具商务属性。上汽大众就是国内最早研究“加长”课题的汽车企业之一。例如1995年推出的桑塔纳2000轿车,就比国外原版车型加长了108mm。同样加长轴距的国产初代帕萨特(B5)更是成为商务轿车的一代标杆。到如今,上汽大众的工程师早已玩转加长设计,甚至许多新车型都已实现“原生”的加长。
此外,国内用户除了热衷德系车型的严谨工艺与出众操控之外,也对车辆的豪华感有着格外的关注。而上汽大众的设计师,就在2008年推出了为国内用户定制的朗逸车型。这款外观大气,座舱宽敞的全新车型,刷新了当时消费者对德系车的固有印象,而随后数年,朗逸多次拿到年度销冠也就可以理解了。
上汽大众这种对产品本土化的“执念”,已经延续到如今,不仅朗逸早已实现了家族化,更多的SUV、MPV车型,已经在立项之初就瞄准了中国市场,以中国用户作为目标群体进行研发,因此在上汽大众的产品线上,每一款车型,都能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预期。
将德系品质和中国需求完美融合的上汽大众,获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高度认可,累计销量突破2600万辆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这样的销量规模也确保了上汽大众产品的维修保养成本较低,二手车保值率则表现较好。
总结来看,全新的品牌、崭新的车型,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俘获部分消费者的好感,但中国有句古语——“路遥知马力”。雄厚的自主设计研发实力、全球化高标准的加持,才能打造出一辆让用户在长时间使用也可以舒心、放心的新车,而这也正是上汽大众产品最值得用户信赖的地方。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